Orina Zhao
Orina是剑桥大学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nd Politics)专业当年唯一的中国学生,也是唯一被破格录取的应届本科生。在剑桥留学时,她从essay第一次不及格到3篇通过、到写出2万5千字的论文并独自开展了研究项目;从单向学习、记忆为主的学生变成了开展研究、勇于发问的学者。她也曾在北京绿色和平组织、新华社等机构实习,并参与了约翰霍普金斯大学WWF中肯经济论坛、北外公共外交研究中心、 剑桥大学政府与人权中心等多个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的工作。Orina也是InVisor往届学员,InVisor奖学金获得者。如今,InVisor邀请她为新的申请者做答疑咨询,跟各位同学分享剑桥大学国际关系申请经验。
指导方向
英美公共政策、国际关系、政治学类硕士申请;学术辅导、背景提升;雅思辅导。
► 你在多个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有过丰富的工作经历,能否举例谈谈这些经历对你的影响?
在本科四年的大学生活中,我觉得自己做得最正确的一件事是参加了“107调查”,在这个学生新闻媒体组织做了四年的采访、写稿和编辑,其中包括纸质媒体和新媒体的报道。
在107调查的工作量很大,工作时间也很紧凑,但是我们对细节、对文字、对事实的认真度和严谨度一直都是很高的。由于我们每次做的都是深度调查,报道一篇文章的起稿可能就已有8000多字,经过删减整合后精简到4000字。大大小小的调查包括了宋庄画家村、金家村拆迁、北外后街水果售卖状况调查、地铁上的微阅读、三年的深夜24小时书店、盲人按摩师等等。在107调查工作时所经历过的种种事情,让我更加深刻地了解到我们社会的运行状况,深入走进了在社会中存在着的各种各样的微小个体,包括很多我可能永远都不会接触到的群体。
在“107调查”的经历也使得我的人生和视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让我发掘出自己更多的可能性。通过在那四年的工作,我发现自己更喜欢做那些很具有实践性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做那些能够让我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真诚沟通,从而了解到社会最微小的触角的事情。更重要的是我发现自己原来对政治社会学更感兴趣——这也影响了我研究生的申请方向,比起单纯地看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看政治和社会之间的互动是我更喜欢的。
除了”107调查“,在北京绿色和平组织等机构的实习经历也对我在学习和工作上的选择产生了深远影响,因为它们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到底喜欢什么。大学提供了我一个很好的平台,因为在大学期间你可以去尝试很多的事情,这些事情的起步门槛都很低,你可以有很多机会去尝试并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然后再使劲地往深处钻研获取进步。
参加107调查对我之后的工作选择也有很大的塑造性作用,虽然我现在在伦敦做数据分析方面的研究工作,但是我特别希望能够加入NGO或者其他类型的媒体组织。 我很希望去泰国、缅甸、柬埔寨等地方看他们基础教育的情况;很希望去看看例如缅甸的民族和宗教冲突是什么样子的;也很希望参加香港的端媒体,看整个中国和东亚的社会百态、政治转型或是经济互动;我也很喜欢台湾的报道者Reporter能够深入浅出地把一个复杂的问题说的很清楚,抓人眼球、落脚深刻又让人觉得与自己息息相关。总而言之,我希望参加到不同的实践活动中去了解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
► 你是如何获得了IR&P破格录取这一宝贵名额的?
当时加上剑桥我一共申请了七个学校,申请的都是国际关系专业。而在别的学校都告诉我申请结果的时候,唯独剑桥还是一点消息都没有。忽然有一天,剑桥的秘书给我发邮件说院里在考虑是否补录我,并告诉我院里有一位教授想和我打电话聊一聊我的research proposal《绿色和平组织在东亚和欧洲的合作机制比较》,并给我一天的时间去准备,因此我也利用这一天的时间把research proposal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把可能会被询问到的方方面面都考虑得很清楚。
电话面试那一天,教授果然很直截了当地和我讨论起我的research proposal,根本没有扯其他的事情。从和教授的交流中我也发现,教授有很认真地把我的research proposal看完,每一字每一句都记得很清晰,因此问的问题也都非常具体。
我记得当时他问我“为什么文章中东亚选择的是海洋保护的案例,而在欧洲选择的却不是与海洋环境相关的案例,是否应该选择一个同主题来说”。他也对我在文章中所说的研究方法提出了疑问,因为当时我其实不是很懂研究方法这一块的知识,但在research proposal上写了一堆量化质化分析,他也很直接地告诉我这些是完全行不通的,要我给他解释。当我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的时候,他还问我到底有没有在听他说话。
电话沟通结束后,我觉得自己说得不是很好,因此很是担心。但是在电话面试后的第三天,秘书打电话告诉我那个教授有推荐剑桥校方录取我,但我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导师才能够被正式录取。那时候我真的是很激动的,让我感觉这个教授真的是认真负责又以育人为本。
关于剑桥这件事经历了有一周多的时间,期间我一直处于神经紧绷的状态,我把院里的教授们的研究方向都看了一遍,然后发邮件给和我研究方向比较相像的教授去pitch自己——实际上我不应该这样做,因为研究生的录取应该是由supervisor完成,学生是不应该直接给教授发邮件的。但当时我实在是无奈之举,因为我很害怕没有合适的导师,从而错过了这个录取机会。但从根本上来说,发邮件是完全没有用的,当时也有剑桥教授回复我说是否录取是院里的决定,我这么做没有任何作用。所以我建议有和我一样情况的同学一定要冷静下来,静观时变。
► 对你来说在剑桥读书是一番怎样的体验?
剑桥是二院轨道的一个环境,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生活学院和一个学习学院,例如我是属于Wolfson College这个生活学院的,属于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这个学习学院,两边学院的教授都会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加以支撑。学校的图书馆有很多,图书管理员们也都非常给力,你想要什么资源学校没有的,他们都能为你找到。
在剑桥读书还是很苦的,因为研究生课程只有一年,而我所学的还是一个研究型的项目,所以一年之内要做很多很多的事情,从刚开学的时候就开始高速跑马拉松。我们每周的阅读量有1500页以上,快速读完这些材料是必备的技能;我们专业都是以seminar形式授课,一上课就直接开始辩论,期末的时候读书、上课和写论文这三件事都是同时进行。
一开始在剑桥上课的时候我觉得困难还是很大的,因为以前没有用英语系统学过国关理论和术语,很多东西别人在说的时候,我都处于很听不懂的状态,非常茫然。后来我就跟导师商量,说不管怎么样都要在课堂上至少让有两次发言的机会,以此来逼自己去说话,去逼自己努力听懂别人在说什么。
我个人的学习安排基本每天九点准时坐在图书馆,一直学到凌晨12点到1点才回宿舍——写论文的时候每天会学到凌晨3、4点,在写毕业论文的那段时间里基本上一周都没怎么睡觉,除了吃饭的时间都用来学习。因为事情实在是太多了,学习、吸收理解知识、课堂辩论、听讲座、Social、写论文……这些所有的事情都要在同一时间内完成,所有的一切都进行得特别快。对我来说,剑桥就是一个要求你在很短的时间内拼命把所有事情都做好的地方。
在剑桥拼命的这一年,我确实感受到了自己在专业领域上的进步。因为从我刚进这个院的时候就知道我的学术水平和我的同学们相差太多,他们有的人可能已经拿到博士学位后再回来深造的,也有在联合国工作多年的外交官来进修的——我们的学术水平根本没法比,所以在这样的高压环境下,努力往前推自己一把的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 你认为剑桥喜欢招收怎样的学生?
牛津剑桥都是学术氛围特别浓厚的学校,所以我认为他们在招学生的时候,会非常看重学生在学术上的表现。在学术方面有毅力、有志向的学生应该会特别受牛津剑桥的青睐。
► 在文书准备上有什么需要注意的地方吗?
在申请中整个系列的文书材料都很重要,你要把所有的文书材料都系统地归结到一个主题。例如我申请的国际关系与国际政治专业是一个研究型专业,所以research proposal一定要非常用心去写,而且这个research proposal要和你的PS相契合,要和你以往的个人经历有紧密的联系。在推荐信这一块上,也并不是说哪个老师职位高就找哪位,因为推荐人不仅是要和你有过共事的老师,还要和你的未来申请专业(也就是你的背景)相贴切才是最重要的。
► 以你目前在英国工作的经验来看,你觉得留学生在英国的就业形势如何?
我现在在一家研究机构工作,公司不是很大,成员大概有30多个人左右,英国人占大多数,有三四个欧盟人,我是唯一的亚洲面孔。我们机构的研究对象是媒体与通信业——这和我之前学习的政治可能没有什么关系,但这是工作签证上的原因导致的。英国大部分政治类的智库,或者是BBC这样的国企,哪怕再国际化,都无法提供工签,我现在的选择是当时我所能选择的单位中和我的兴趣最接近的一个了,至少我还留在研究领域,并且做数据分析对我的研究方法很有助益。
由于签证上的问题,外国人要留在英国工作特别难,除非是学计算机金融这种哪里都吃香的专业。在英国脱欧之前,英国的移民政策是如果有两个拥有同等水平的外国人站在面前,他们会倾向于选择欧盟人。那英国脱欧之后,他们一定会需要更加依赖非欧盟居民提供人才,这对于中国留学生来说是一个契机。哪怕是今年,tier2工作签的数量已经比往年多出了一倍。但是现在因为脱欧情况还处于动荡之中,各方力量仍在博弈,但是大趋势是如果脱欧成功,那肯定是对非欧盟居民的就业有很大的好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