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Visor留学人物志:从文学系专业到帝国理工IEM项目,换一条跑道重新开始




InVisor 人物志

本期人物:Hen
本科院校:

台湾TOP5大学 中国文学系

裱花:

GPA 3.96/4.0

录取学校及专业:

帝国理工学院(IC) - Innovation, Entrepreneurship and Management(IEM)

哥伦比亚大学 - Nonprofit Management

宾夕法尼亚大学- Master of Behavioral and Decisions Sciences

乔治敦大学 -Master in Management


Hen本科就读于台湾TOP5大学中国文学系,曾经梦想着成为一名作家。但有了大学自己创办杂志和在复旦交流的经历后,他决定申请商学院研究生。虽然从文科到商科的跨度不小,但他凭借着自己课余时间补充的商科知识储备和丰富的实习实践经历,最终收获了帝国理工学院IEM项目和哥伦比亚大学非盈利管理项目的offer。对于跨专业申请,Hen有自己独特的观点,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分享吧!




「通过创作,思考社会价值」


我个人非常喜欢文学和写作,所以高中联考完申请的专业大部分都与文学相关,最终选择了攻读中国文学系。大一大二的时候,无论是学校系内的还是校外的,我所参与的活动也基本上和文学相关:我创办过现代诗社,也创办过诗刊,和很多朋友之间的话题也都离不开文学。当时的我规划着在毕业后成为一名作家,或是一边写作一边读文学类的研究生。
让我的人生规划开始发生改变的是我在大二时的一段经历。那时候我自己创办了一个关注文化与公共讨论的新媒体。在做这个媒体的过程中,和以前参加文学活动时接触到的和我拥有相似背景的人不同,我接触到了很多来自其他科系的、不同领域的人,他们带给我许多在做决策的时候思考上的刺激。由于我们除了发行杂志外也会办讲座、社会参与、工作坊之类的活动,因此在策划和举办这些活动的过程中我总会接触到一些商业层面的问题例如组织的扩张和募资,这让我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跟Business接近的东西,也让我去想,其实文学和商业某种程度上,其实都在透过一种途径找寻与社会之间的连结,文学可能是通过作品与读者沟通,而商业也可以是透过永续发展的经营创造长远的社会影响。
后来我到复旦交换了一个学期,期间我选修和旁听了很多商学院的课程,比如创业、市场营销、传播等等。课堂上老师也会让我们有很多机会去运用课堂上的知识,去像咨询公司一样帮企业去做一些专案,非常有趣。在交换学期结束之后,我就有了想要申请商科研究生的想法,不过那只是一个开始,还没有特别笃定。我是在陆续做了很多不同领域的实习之后,慢慢地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想法——在申请研究生的时候,要申请管理与创业方面的项目。


「交换生的经历,让我了解到两岸生活的差异」


去复旦交换是一段很有趣的经历。我印象很深刻的是,大陆的土地面积太大了,哪怕是相邻的两个省也有着各自的人文和自然风景的特色。对我来说,交换除了学习课程,旅游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因此在交换期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旅游上,去了大概八九个省,像东三省、陕西、湖北、湖南、四川还有云南。我最喜欢四川和云南,四川的火锅真的很好吃,云南不仅气候舒服,风景也很秀丽,骑车在玉龙雪山脚下没有尽头的公路上,有时让我想起在台湾东部吹着的风。
通过这段交换的经历,我也发现了两岸的大学生活有很多不同。有一件很有趣的事是,我在台湾读书的时候,很多老师都会和我们说:“你们要积极一点,因为大陆学生很认真的。”在复旦交换的时候,又听到老师经常说:“你们要积极一点,因为台湾学生很认真。”
在台湾的大学里面,社团对于学生来说是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活动频率很高,涵盖的领域也很广泛,有些学校数量可以达到百个以上。不过相对的,很多非商学院的学生在毕业前可能就没有丰富的实习经历。但是我在复旦交换的时候发现,社团对于大陆学生来说并没有占太大的比重,他们更多地会选择去实习,或者打算读研的同学会很早开始跟着教授做研究。在我有限的经验里在上海接触到的同学,我挺能够感受到他们对未来目标去拼的决心。

图源:nihaowang.com


两岸在城市文化上也有很大差异。像台湾的文化产业、半导体等等发展得不错,从故宫博物院做的纸胶带纪念品,到结合环境生态的地方创生的旅行,都很有特点。大陆更多的是互联网发展,或者说城市经济的大规模崛起,在这一方面台湾的脚步相对来说是比较慢的。所以现在台湾的毕业生如果想在比如说阿里巴巴、腾讯这样的跨国互联网公司就业,在台湾当地就可能没有这么好的机会,也很少有规模相近的企业可以选择。有些台湾毕业生在工作的考虑上,就会往海外发展。


「实习三部曲」


我最初是陆陆续续做自己创办的杂志大概做了两年,还有参加一些NGO这类的非盈利组织的活动,严格来说也不能算是实习,而是比较类似于志愿者。正式的第一份实习应该是交换过后的下一年在一家快消公司做电商的市场营销。
前面也说到,在复旦听的那些课让我有了对商业有新的思考。而在我自己做杂志的过程中,也接触到了很多和商业相关的工作,比如募资、团队运营、沟通、领导……我会想进一步了解国际企业是怎么样处理这些事情的。又因为我未来的规划是自己创业,所以我想先通过在企业里面的实习了解一个公司是怎样运作起来的。
我的实习从产业上来看,主要可以分成三个区块。第一部分是市场营销,第二部分是管理咨询,最后是投资分析。
“我觉得第一份实习对我来讲真的很重要,我在第一份实习过程中开拓了很多东西,后面很多经验和机会也都是因为有第一个实习才获得的。”
首先选择Marketing是因为我之前做杂志的核心目标是以社会影响为导向的,不管是社会企业还是非盈利组织,他们都面临一个“推动议题或倡议的时候如何让受众接受他们的理念或产品”的问题,所以他们是需要成熟的模式来维持永续性。
市场营销其实不是简单的产品推销和销售的过程,它很多时候还是和消费者或者和大众沟通的过程,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大众可以更了解你的品牌或者产品,进而产生感情。我对此很有兴趣,就决定第一份实习要去做一份Marketing的工作。选择那家快消公司一方面是因为它是一个国际领先的消费品品牌,同时还是全球最大的B Corp(共益企业)公司之一,也就是以推动社会永续价值为目标。我觉得它能在推动市场化和规模化的同时还兼顾社会影响和永续经营价值的思维是难得的,我也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产品和行销之外定位自己的social mission的。
在这份实习期间,最令我震撼的就是“规模”。同一产业的类似企业,或者是同一企业不同地区的分公司都有很大的差别。比如说在台湾的分公司和在上海的分公司,在同一个岗位上管一个产业的广告预算规模可能会相差到数十倍,这不仅仅是单纯数字上的区别,这种规模上的差别,可以让你在行销的机制上有不同的空间和策略,也会有更宏观的思考,这也是在一个比较大的经济市场中可以体验到的。我可以在跟着我的团队工作的过程中了解到他们是如何对这些不同的渠道做思考和策略。
另一方面,电子商务在大陆的发展从世界上来说也是领先的,而且变化速度非常快,移动支付也很普及。由于我的岗位是电商的市场营销,我有机会接触了很多像京东、唯品会、天猫等他们在面对to business, to customer端的一些玩法和电商的销售机制,甚至我有机会负责一些专案,帮公司产品在购物网站上的官方店铺做一些涨粉和营销机制。我觉得第一份实习对我来讲真的很重要,我在第一份实习过程中开拓了很多东西,不仅是上海的市场规模,还包括企业的运作,这些都是此前我没有接受到的,其实后面很多经验和机会也都是因为有第一个实习才获得的。

“你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成长。”
管理咨询的实习主要是project导向,比如我会帮日本的机电公司寻找在中国市场做新产品的供应商,或者帮在中国的私募基金做一些投资项目的研究等等,都是特别focus在一个独立的Project上面,和之前市场营销的工作不同。会尝试做Consulting是因为我身边很多同学都把这个作为职业生涯的一个目标或梦想,我一开始其实也不了解,所以我会好奇Consulting的魅力在哪里。另一方面,Consulting工作的特征之一就是你需要在高压环境和短时间内接触一个可能对你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虽然这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同时也能让你吸收到很多东西——你必须在很短的时间内逼迫自己成长。

“从投资者的角度来一个新创企业的发展”
后来我在一家创投做投资分析的实习,比较关注的领域就是移动互联网、数字媒体等等,主要进行早期投资。这个对我来讲也很有趣,因为过去我自己创办媒体或领导组织,都主要是从经营者的角度看待事情,但是创投是从一个投资者的角度看一个创业者或者说新创企业的发展,这样又可以有一些不同的观点。
总的来说这三个区块其实都给了我一些不同的影响面。做创投的时候是从投资者的角度来一个新创企业的发展,这跟我自己作为一个经营者来看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在咨询公司是要自己和团队去面对一个比较困难的挑战;市场营销主要是如何在面对一个这么大的市场规模时利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更有效地与消费者进行沟通,传达品牌的价值。
我当时是有意识地要去找这几个不同方向的实习。有的同学如果要申Marketing的研究生,他们可能就会都做Marketing的实习,这样在文书资料中就会让人呈现出他们对选择这个领域的坚定。我选择尝试做不同的实习,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因为我的未来目标是创业,所以我会想了解不同面向的公司或产业里面的差别,我觉得这个对我来讲帮助很大,虽然可能不会马上就看到效果。


「从择校到择项目,考虑的因素有很多」


由于我的目标是创业,所以我申请的很多项目都是创业相关。但有的项目名称上不会直接叫创业而是叫Management,其中有一些是偏向互联网、社会创新、创业,也有偏向非盈利管理的。其实我未来的目标比较偏向社会企业(Social Business),所以我当时申请的大部分项目都属于Management的范畴,然后我会再关注它是不是有创业或者Social Business相关的资源和课程在里面,这些是不是学校的擅长领域等等。
主要申请Management相关项目的另一个原因是,大部分学校的Master in Management都特别欢迎本科不是商科背景的同学申请,这一点对我来讲非常合适。虽然我在大学期间有旁听或修过一些商管学院的课程,但是总的来说,我跟很多本科就是商学院的人比起来,有很多商科相关的基础知识是没有掌握到的,我也很希望能利用这个机会去比较全面地接触这一类知识。
我在申请的时候还是比较考虑学校的排名和总体声望的,此外就是program本身和我职业目标的契合度高不高。因为我以后想要走社会企业发展的方向,我会关注学校所在的地区它的社会企业是不是发展得比较成熟,所以我主要考虑了美国、英国、法国的项目。
从学术上来说,我希望在留学的过程中能通过课程上的学习来补充一下硬背景,包括像比较偏向量化、数据的东西,建立一个比较好的基础。软技能方面,我申请的项目基本上diversity都很强,像IEM这个项目,上次招生人员就说有大概来自25个以上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同学,所以相当于在这个项目中你可以和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互动,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无论是要创业还是要做社会企业,去了解不同国家的模式和思维是很有帮助的。而且无论是去美国、英国还是法国,都可以多去了解当地的文化和我感兴趣的产业的发展,去体验他们与我们在价值观上的差别,这对我来说也是很重要的一件事,对我的职业生涯目标是一个很重要的参考。
留学期间,我会比较希望从一个广度去了解社会企业在当地的运作。一两年的时间很宝贵,我比较想去看多个面向,甚至是从政府、政策面去看它们是如何支持一个社会企业的发展的,这些也可以通过一些田野调差或者是相关课程接触到。当然,我也会去关注体育,因为像英国也是一个体育产业发展得比较好的国家,它的精神也和社会企业连接在一起。比如2012年伦敦奥运后,之前的比赛场馆还是有一直保持活力,一些成为健身房、社区娱乐中心,大一点的可能会变成国家运动场等等,它们的活力和永续利用程度还是很高的。这个部分就很值得借鉴,很多地方大型赛事后的场馆利用往往会成为一个问题,但英国在城市建设和社会环境的进步中的做法就很值得参考。


「转专业:换一条跑道,重新开始」


“这件事对于我达成目标有没有帮助?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
申请之前有很多步骤,对我来讲,我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建立一个很严谨的逻辑关系。以我自己为例,我读这些项目的根本原因是——我希望这些项目可以帮助我更接近或达到我的职业生涯目标——这对我来说就是最高的指导原则。所以,在这个基础之上我做所有事情,都会优先思考以下两点:这对于我达成目标有没有帮助?或者至少他们之间有没有联系?
其实凭我自己的文学背景,我也可以申到很好的文学相关的项目和学校,可能也会有很多机会,但是这跟我想追寻的职业生涯是不同方向的,它就不会在我的考虑范围之内。延伸到文书写作上来说,你要清楚你要在有限的篇幅内呈现什么。你需要把四五年的经验浓缩在一定篇幅内,然后展现出一个立体的、有个性的形象,在对方看不到你真人的情况下,可以透过文字足够了解你的独特性。

“多研究,多交流,有很多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被量化的”
因为我自己是转专业申请的学生,所以我对自己要申请的学校和项目做了很多研究,从了解学校本身项目到和项目在读或毕业的学长学姐交流,甚至一些我很喜欢的项目会在台湾或其他城市办宣讲会,我也参加了很多,从这些活动里能得到很多单纯从网上搜索不到的信息,特别是直接和招生官和校友交流。毕竟有很多东西并不是那么容易被量化的,像校友感受,归属性强不强,还有学校的氛围和文化是不是真的吸引我,我觉得这些对我来说都很重要。我希望如果最后我很幸运地被几所学校录取要做出选择的时候,除了学校的排名、课程等等,还要选择一个文化适合我的学校。
“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进行申请,我一定会更早开始进行规划。”
我是在复旦交流后有了明确的要留学的想法,但是有了想法之后并没有立刻积极地行动,大概到大四快结束的时候才真正开始做留学的事情,像参加语言水平考试等等。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进行申请,我一定会更早开始进行规划,这也是给大家的一个建议。尽早开始有很多好处,你的标化成绩可以有更多的空间重来,文书也是需要不断修改琢磨,所以更多时间去准备会比较有余裕去研究学校和更完整地呈现自己。

“你为什么要转专业?”
转专业相对来说的确会有很多困难,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要先解决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做这件事(转专业)?再具体一点就是,你为什么要从文科转专业读商科研究生?这个问题必须先解决。如果回答是:商学院就业比较好,比较有钱,平均薪水比较高。对我来说这个逻辑就并不是那么明确。因为就算是在文科或者理工科,只要努力也可以有很不错的收入,从收入的角度来看觉得一个半路出家的文科转商科的学生一定可以在毕业之后成为高收入人群是不合理的。
我在申请的过程中就会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要申这些学校?”、“为什么要这么辛苦转换一个跑道,很多事情都要重头来过?”——这个途径可以帮助我达到我的职业目标。我认为无论是一年还是两年的硕士学习,都可以让我从更广的面向认识商业的几个领域,以及从真正和我职业生涯搭配的社会企业、创新创业的架构中学到一些更紧密的连接。虽然如果我不读商学院,我也可以从实际的工作中尝试和获得这些知识;但是我觉得在这些顶尖的学校里面,英美学校所处的global环境和我在台湾做四年五年对视野的刺激是不一样的。这就是我给自己的动机,明确了动机之后,剩下的主要是方法和途径的问题。如果动机很不明确或者动机是摇摆的,在找方法的时候就很容易有怠惰,很容易帮自己找借口。一旦你明确了你的动机,你就会认识到,你现在在学的内容别人已经读了4年,有困难其实是很理所当然的,这是需要自己去克服的。

“只要你对这个目标足够坚定,你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搜集最多的资源。”
至于具体如何克服,只要你对这个目标足够坚定,你自然会想尽一切办法搜集最多的资源,至少会做到最起码的努力来帮助自己达到这些目标。其实成绩单上显示的我修过的商管课程并不多,但是我接触到商管的面向很多,比如我会上很多网课,不一定是学校开的,有时会是youtube上面的资源或者是一些公开的课程。
这些累积起来其实数量很庞大,然而并不会在成绩单上体现。你能做的就是在个人资料中好好地去经营这一部分的内容,把表面上积累不足的劣势转化为优势,显示你会利用很多个人的时间去听课、听讲座、参加活动、学习很多相关的知识,这也能很好地体现你对于这一目标的坚定程度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这就是呈现你与别人之间差别的一个地方。假设我没有把这一部分内容表现出来,面试官看到我的资料后的感觉就会是:你是一个中文系的学生,你要读商科,但是你没有修过什么商科的课——他就会对你产生怀疑。但现实是,我从很多不同的领域吸收到了商科的养分,它们是存在的。
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你要思考自己需要的是什么。如果我真正需要的是一个会计或者统计的知识,其实我从很多地方都可以获得这些知识,不一定非要去上学校开的统计课,我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看书、上网课或者报补习班来学习。所以一定要看你的动机或者根本目标是什么,这些东西确定了之后,就可以找最适合自己的方法。而且还有一点就是,你的动机或者想法,至少要打动自己,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只能看到你的文书的招生官就更不可能有感动或者好奇。


「对于申请,拒绝流水化,细节很重要」


我申请之前有问过挺多中介,但是大部分都不太满意。他们给我的感觉普遍都是很流水化,把你当成一个产品在完成。他们想要很快速、有效率地把你这个project完成,并不会想要了解你的故事和动机是什么,也不知道要怎么在你的条件和所拥有的资源的基础之上呈现你最好的一面。他们更多地使思考如何用最方便和高效的方法完成这个专案。当然,对于公司运营来讲这是有他们的效率考虑,但是对于申请者来讲,我会觉得这并不那么符合我的需要。
留学申请其实是一件每个环节都充满很多细节的事情。我觉得InVisor的Kevin导师就很重视细节,不管是文书上的修改还是面试培训。因为Kevin他自己也是IC的IEM项目毕业的,所以他对这个项目非常了解。我很记得有一次,我写到自己想去IEM有一个原因是因为IC的资源里面有一个孵化器,我觉得这对创业者来讲是一个挺重要的资源。因为Kevin在IEM读过,他就告诉我虽然有这个资源,但是它在另一个校区,使用起来会有一点不方便。这个信息其实我很难自己搜索到,而且也是我认为的一个很细节的部分。Kevin还会去了解你的故事如何和项目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以及你是否真正适合你要申请的专业。以我为例,在正式面试前我和他有很多意见上的交流,他也会分享一些实际在这个项目上自己获得的东西,这会让我去思考这个项目是不是真的适合我,也会让我对这个项目更有把握。

图源:Hen



「关于未来,那些我想为社会做出的改变」


我自己的短期目标是先加入一间影响力投资基金(Impact Investing)公司。影响力投资基金和一般的创投基金相比,不同之处在于一般的创投是通过投资项目的上市或者被并购来退出,在退出时取得获利,影响力投资的核心工作也是投资,但是它会优先去关注有强烈social mission和social impact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一定是社会企业,但他们通常都以社会价值为导向。影响力投资除了会思考如何创造商业收益和股东价值,还会思考可创造出来的社会价值。这是我毕业后想从事的方向。
这种基金其实在欧美已经比较流行,美国比较大的几个基金都有另外开设分支基金专门做这个。我也希望通过这一方面去帮助社会企业的成长,甚至达到永续经营。我觉得在影响力投资基金工作的经验能告诉我,我现在在做的这一件事情,除了理念和热情以外,我的business model是不是足以支撑它的长远发展,我的project的可行性在哪里,如果要真正创造社会影响,我的model是不是还有改善的空间,它如何在商业收益和社会影响、环境永续价值之间有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从长期目标来讲,我对社会企业很有兴趣,特别是我之前很喜欢体育,包括我高中也有做过校队,所以我很想要帮助改善台湾甚至亚洲的体育环境。因此我长远的目标就是可以自己创办一个体育平台,这个平台可以通过fund raising, consulting的功能帮助台湾的运动产业提升。
我一直有断断续续参加很多体育的国际活动,学术上做的很多专题和小报告也是以体育为主题,比如做过一个市场营销的作业就是关于西甲如何从一个地区性的联赛品牌发展成一个全球的、国际性的品牌,也有研究过一些健身产业在亚洲和欧美运营的差别,还有一些竞争和未来会遇到的挑战等等。虽然可能没有在文书中体现,但是其实大学间还是有一直关注的。体育相关的实习经历很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体育方向的工作其实并不好找,比较直接的可能只有一些体育品牌。比较特别的有帮职业联赛做品牌行销或经营,但这样的机会在欧美会比较多,亚洲地区特别是台湾就比较少,毕竟这边没有那么大的市场需求,职业联赛也没有发展成这么大的规模。我希望可以从过去的经验与学习中做为一个基础,让体育发展在政府、社会、企业之间的三角关系能够重塑,建立一个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
InVisor国际教育 | 引路名校,赋能起点
InVisor国际教育 | 引路名校,赋能起点
InVisor是一个由名校海归创立的教育品牌,团队成员覆盖4大洲近10个国家的教授、招生官、名校校友。InVisor国精于高品质的国际教育规划、科研活动和留学申请,助力学生录取世界名校,实现更好的个人发展。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