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Jade
Random Walk 生活方式品牌与NobleInDesign工作室联合创始人
本科毕业于上海外国语大学的Jade,在时尚行业工作几年后选择重返校园。远赴异国的她,在苏富比艺术学院的求学经历促成了她的人生转折。学成归来后,她走上了创业之路。Jade不仅仅创建了随机漫步Random Walk这个品牌,她更是开创了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包容多元、挑战自我的人生态度。InVisor有幸邀请到Jade来分享她这些年精彩的人生经历。
「 矛盾碰撞出火花,选择认识更广大的世界 」
Jade是一个“矛盾”的人,她既会规规矩矩、按部就班地思考问题,也会突发奇想,不走寻常路。她向往西方人文学者那种本真的精神,欣赏讲解装饰艺术时眉飞色舞的七八十岁老太太,于是说走就走地踏上了前往苏富比艺术学院的旅程,获得了思考的产物:世间真正的高手从不会迎难而上,蔑视挫折与困苦,忍受所谓的无奈与辛酸;而是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路,心简如素,贯彻践行。而后,让一切自然而然地发生。
Jade坦言自己是带着passion去苏富比艺术学院的。苏富比艺术学院包容开放,Decorative Arts & Design(装饰艺术与设计,以下简称DAD) 项目的班上大概十来个人,每一个人都来自不同的国家,身后是不同的文化和家庭:印度、泰国、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加拿大、美国、冰岛、希腊。
同学里面最小的还在读大四,最大的已经四十几岁,很多人来读书前已经从事艺术设计方面的工作。“后来我惊讶地发现,我们班的比利时同学还是卢森堡大公储妃。”在Jade眼里,班上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来苏富比的目的是什么,学习意愿之高超出她的想象。
「 贴近观察与触碰本质, 和古董展开一段对话 」
“留学之前其实走到了一个倦怠期,一直在向外输出,却没有吸收进任何新的知识。况且国内的时尚行业工作强度很高,我一直在接受社会定的KPI,甚至接受自己为自己定的KPI。既然已经工作了七八年,我也需要一段抽离的时间,重新发掘一下自己的潜能,找一下自己想做的事情以及自己存在的意义。”
DAD是一个很“sophisticated(精致成熟)”的项目,校内校外的课程各占总课程的一半。课堂常常开设在博物馆、拍卖行、Art Fairs、艺术藏家和古董交易商的城堡或是家中。也正因如此,Jade才有底气说自己了解古董的方式是“近距离的触摸和感受,亲切得像对待自己家里的祖传宝贝一样”。
近距离,到底有多近?500米。
苏富比艺术学院和大英博物馆之间只有500米的距离。伦敦的艺术资源丰厚,学校更是有本事深挖各种艺术资源,给学生带来独此一家的教学体验。Jade在贵族的私人宅邸锡永宫(Syon House)上过课,进过V&A的档案室看珍贵银器的设计原稿,去到Salter’s Company自有的收藏库里看银器收藏,甚至她还有幸参观过并不对外开放的Goldsmiths Hall研究室。宅邸的所有者、机构相关的负责人往往会协助课程导师一起讲解。
“建筑物中的每一个装饰细节都能被捕捉到,甚至包括花园里一座长椅的有趣故事。”Jade说。
Jade认为欧洲教育的精髓在于形而上学,哲学、艺术史都属于此类。而她恰恰也是想感受这份精髓的魅力。其中当然也有一些难处——苏富比上课没有纸质教材;相关的知识过于专业......Jade分享道,老师会提供一些相关的背景资料和阅读书单,但它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对古董所在的历史时期的感知,并非直接触及上课的内容。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听课时自己做笔记——因为老师的PPT里只有图片和出处。“这对语言有着很高的要求,同时你需要积累多种多样工艺技法的专业词汇,以便你在实践中能清楚地辨别这种技法的特征和代表时期。”
和古董相处久了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Jade说她的老师在博物馆从业都有20年以上了,多年的积淀让他们的考试风格变得愈发奇妙。老师会用一两节课来展示自己的藏品,展品里有不同年代的,甚至还有假的,要求学生们结合课内所学去感受和比对。
在program中间还有一个Field Trip(实地考察旅行),Jade当时拜访了苏富比的一位校友,Lehner - Jobst Claudia,她已是维也纳陶瓷领域的权威学者并著有《Fired by Passion》关于维也纳陶瓷的历史研究著作。另一位校友Stefan,毕业后便开始了职业dealer(经销商)的生涯,现在满屋子都是他所收藏的陶瓷、家居艺术品。在他的家中派对,17世纪的洛可可风格Chandelier大吊灯下,苏富比DAD的同学们度过了一个浪漫难忘的夜晚,“我们在香槟和美酒相伴的陪伴下交谈,了解他们读书时的往事,还一起跳了群魔乱舞的华尔兹。”
「 和而不同,兼收并蓄 」
Jade自嘲工作七八年后已练就钢铁般的工具性思维,她俏皮地分享道,有时她会在上课时想着怎么拿一把17世纪的椅子设计来量化生产。但这位“社会人”却依然保有灵敏的感知,西方人文学者那种纯粹的科研态度也仍然流淌在她的血液里。“他们是因为尊重这段历史和发自内心的喜爱而去了解,没有其他任何目的一个状态。我的一位老师除了他所钻研的银器外,甚至没什么其他娱乐爱好,我们戏谑地称他为‘Silver Manic(银器狂热症)’”。
Jade认为西方文化也存在一些糟粕:过分爱玩爱享受、自由慵懒不喜欢思考实际问题、热衷于情绪表达和宣泄、城市建设缺乏规划等。但同时,西方世界也高度重视美的体验、鼓励独特个性和多样性。如果这些能与东方的勤奋实际、永远准备迭代升级的工具化思维结合起来,对于一个人或是一个品牌的成长来说,都会非常有益。
Jade的品牌,Random Walk,其第一个系列的设计师是她在伦敦学习期间认识的,她的创业灵感也由此发生。
这份灵感颇有“声东击西”的感觉,并非刻意造就,可以说这是她意外收获的结果。Jade坦白,活在当下是无法预知自己未来的状况的,就如同她从前完全没想过自己会出国或者是创业。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在静静等待、慢慢发现,期待更新洞悟的那一刻。
「 从循规蹈矩到突破自我,人生还是要Random Walk 」
Jade在坚持自我的过程中也和父母的期待有过冲撞。她试着去找一份适合自己“开放的个性”的工作,故而走入了时尚行业。
一开始的工作并没有太多的技术性,身为AE(Account Executive,客户代表),她的工作是尽可能地维护好媒体关系,在杂志的拍片中让品牌的产品更多地被编辑们使用到,增加品牌产品的曝光。往后,她还直接参与到媒体的工作,撰写新闻公关稿件,安排品牌预览和邀请VIP。5年后,Jade已经成长为一个独当一面的AE,统筹策划一手包办,并且带领团队落地上百场奢侈品牌的大型市场活动,借着工作便利还见了不少大牌明星。
时尚行业在过去的10年中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变化的阶段,与之相应的便是每天17小时的工作。有过艰辛,当然也带来了趣味。Jade在这一工作中也完成了她的原始积累:个人意志与随机应变的能力,成长为一个既紧张又自由的人。
她的联合创始品牌——Random Walk,随机漫步。品牌名取自一个数学概念。Random Walk的品牌理念在于“过程中的每一步并非完全遵照规划的轨迹,有时甚至忘记了规划本身,只是跟随当时状态下自然的能量流动去行动”。
Jade说道,她在伦敦认识的围巾设计师人在柏林;合伙人长期在广州,有时候则在迪拜和毛里求斯;而她本人在上海。每个人都选择在自己最舒适,工作效率最高的地方。Jade笑言合伙人和品牌的状态,“很符合品牌的名字嘛,随机漫步,真的很随机。”
团队曾考虑过,将品牌注册在欧洲会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不会只局限于中国市场。而将生产地设在中国,主要是考虑到研发成本的控制。Random Walk,随机漫步,这个名字里有一个美好的愿景,“我们希望有一天漫步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它。”
事实上,Random Walk还被赋予了另一层理念,这个理念则更为隐秘和大胆——这又得从在苏富比艺术学院研习的课程上开始说起。ade发现,西方的整个陶瓷发展史都基于想要赶超中国古典瓷器的欲望。中世纪时,中国商品风靡全世界,各国都以中国的美学和生产技术为标榜。陶瓷通过海上贸易来到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引起了轰动和模仿热潮。从16世纪起,欧洲各国就开始了自己研发陶瓷的竞赛,但最初他们只能制作出陶器,对于怎么做出晶莹剔透的瓷器一筹莫展,直到200年后他们才研究出了欧洲白瓷中缺乏的重要成分“高岭土”。
而且,早期欧洲陶瓷中的Chinoiseries中国风更是恒久不变的设计主题。“虽然现代西方在审美和科研上是居于主导地位的,但世界格局是流动的发展的,如果我们足够重视和努力,中国的技术和美学依然还有机会在某个时间节点实现反超。”
回首过去的五年,Jade发现,“完全没想过五年后的我自己会出国,或者是会去创业。”不过她却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想法:“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每个工作都要认认真真地对待,不要偷懒,但是也不要害怕、不要焦虑。如果真的到了一个时间节点,觉得不行了,我走不下去了,也不要害怕去换跑道,或者犯点错,因为永远都有这种意外的bug产生,因为人不是机器人。”
“成功的法门也许不是人们普遍认为的要有一套完美到极致的计划,而是一种快速调整和适应的能力,保持灵敏和原创性,与此同时,在每一个感到卡住的时候要放松,以便让它自然地流动冲破。”